
許多學生在計劃是否要赴日留學時猶豫不決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“擔心自己英語都學不好,日語怎么可能學好”。
從語言體系來看,英語屬于印歐語系,與漢語的漢藏語系存在根本性差異,這種差異體現在語法結構、發音系統和思維方式等多個層面。英語的時態系統(16種時態)、語態變化以及不規則動詞等語法要素,對中國學生構成了顯著的學習障礙。在詞匯方面,英語單詞拼寫與發音之間的非對稱關系(如"through"、"tough"、"though"等形近詞發音迥異)增加了記憶難度。相比之下,日語雖然也有其復雜性,但對中國學生而言,卻明顯存在一些天然的親近性優勢。
日語親近性為英語困難生提供了潛在突破口。日語詞匯中約30%-40%是中文漢字,如"學生(がくせい)"、"先生(せんせい)"、"駅(えき)"等,這些詞匯在書寫形式和部分語義上與中文相通,大大降低了初學階段的陌生感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當學習者能夠在新知識中找到已有認知結構的錨點時,學習效率和信心都會顯著提升。這正是日語對于中國學生的獨特優勢——漢字這一視覺符號系統構建了理解的橋梁。
從語法結構角度比較,日語雖然有其復雜性,但規則性相對更強。日語的基本語序是"主-賓-謂",雖然與漢語的"主-謂-賓"不同,但一旦掌握這一規則,造句時就有章可循。例如,"私は本を読む(我讀書)"這個句子中,只要明確了主語"私(我)"、賓語"本(書)"和謂語"読む(讀)"的關系,就能輕松理解句子結構。相比之下,英語的語法規則存在更多例外情況,增加了學習的不確定性。
心理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。長期英語成績不佳會導致習得性無助感,形成"英語很難,我學不好"的心理定勢。而轉學日語相當于重置學習歷程,給予學生"重新開始"的心理機會。對于英語成績每次不及格的同學來說,勇敢地換個賽道學習日語,可能會發現自己在語言學習方面有著新的潛力和天賦。這種心理重啟效應往往能激發被英語挫折壓抑的學習動力。
從學習基礎角度看,英語學習需要長期積累,初中階段的薄弱基礎會直接影響高中英語學習。而日語學習可以從零開始,不受前期學習經歷拖累。如果孩子英語基礎較弱,轉學日語需要投入更多時間,短期內提升成績可能有難度,需要4個學期及以上正常英語課相同時間參加學習。這意味著高一開始轉學日語,到高三參加高考時,完全有可能達到應試要求的水平。
學習動機的差異也是考慮因素。許多英語困難生對日本動漫、音樂或游戲文化有濃厚興趣,這種內在動機能轉化為持久的學習熱情。內在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存在正向循環關系——興趣驅動學習,學習進步又強化興趣,這與被迫學習英語的體驗形成鮮明對比。
競爭壓力的差異構成了另一重優勢。由于社會認知和學校課程設置等原因,選擇日語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遠少于英語考生。這種較小的競爭池意味著兩個好處:一是考試難度相對穩定,不會因激烈競爭導致水漲船高;二是評分可能相對寬松,尤其是主觀題部分。對于尋求差異化競爭策略的學生,選擇日語相當于避開英語考生的紅海競爭,開辟新的藍海賽道。
從提分潛力角度看,英語困難生轉學日語可能實現成績的飛躍提升。有些學生通過改學日語,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分數50分以上。有的同學原本對高考外語毫無信心,但在經過一到兩年的日語學習后,在高考日語考試中取得了100分以上的成績。這種提分效果對于英語長期不及格的學生尤為顯著,可能改變他們的高考總分排名和大學錄取結果。
許多高中生在英語學習道路上屢遭挫折,考試成績長期徘徊在30分左右的低水平,這種狀況背后隱藏著多重復雜因素。但這些學生在學習日語時,卻往往豁然開朗、一通百通。
實際上,日語與英語在許多方面都有根本性差異,在學習時的感覺也大相徑庭。因而我們常說:不要因為自己的英語基礎差而膽怯對日語的學習,換條賽道,沒準就找到了自己的新舒適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