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心臟,一般情況下首都及其鄰近地區(首都圈)也是一個國家最發達的地區。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,首都圈與非首都圈地區無論是政治、經濟還是文化、教育等方面多多少少都存在著發展上的差距,而韓國在這方面的差異尤其大。韓國首都圈和非首都圈之間的差距是OECD國家中最大的,甚至超出了合理的范圍,以至于有韓國人說非首都圈地區是“首爾共和國”的“殖民地”。那么,這種首都圈和非首都圈之間的巨大差異,即所謂“京鄉差異”到底有多大,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
韓國的“京鄉差異”有多大?
大多數國人對韓國并不陌生。韓國國土面積不大,約為9.9萬平方公里,人口剛剛超過5000萬,而首爾有1014萬人口,換句話說,韓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首爾。由于近十幾年來以首爾為中心的軌道交通的發展,首爾與附近的京畿道逐漸融為一體,被稱為首都圈地區,首都圈地區居住了韓國近一半的人口,約為2500萬。韓國與中國同屬漢字文化圈,都有春節、中秋節等傳統節日。當中國在兩大傳統節日出現人口大移動時,同樣的景象也在韓國上演。
首爾不只是人多,從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教育、醫療、輿論等多方面來說,首爾都是韓國的絕對中心城市,有一大串的數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。
盡管韓國政府很早就將中央政府的一些部門遷到京畿道的果川市,后來又通過國會立法設立了世宗特別自治市,將一些政府部門遷到那里。但是,仍有80%以上的中央政府機構設在首爾。
作為世界第13大經濟體,就2014年經濟數據看,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,首都圈的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7.8%,也就是說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有近一半是由首都圈地區創造的。而且,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大多數企業都集中在首都圈地區,與企業集中分布相對應的是,全國研究人力中的60%以上也集中首都圈地區。類似的數字還很多,而這些經濟數字都顯示,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地區(面積只占全國的11.8%)占據了韓國經濟的半壁江山,也難怪在韓國有“首爾共和國”這一說法。
文化、教育方面也是如此。在首都圈,有許多博物館、美術館等高品位文化設施,盡管隨著韓國經濟的發展,地方城市的文化體育設施有很大改善,但是大型文化活動或高品質文化活動都是選擇在首爾舉辦。如果你是音樂愛好者,要想觀看外國歌手或外國樂團,特別是知名樂團演出的話,方法只有一個,那就是到首爾去。
韓國人非常重視教育。就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來看,無論是首都圈地區還是非首都圈地區,基本上都能滿足適齡者就近接受教育的需求,盡管在教學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。但在高等教育方面,韓國全日制綜合性大學在地理上的分布都存在向首都圈集中的現象,更重要的是,這些大學的綜合實力的偏差。在2012年韓國高等學校評價中,排名前50位的大學中33所大學為首都圈大學,排名前20位的大學中則有15所大學位于首都圈地區。韓國國內最好的大學被稱為SKY大學,其實就是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、Korea University和Yonsei University(延世大學)。SKY大學在韓國的高等教育中獨領風騷,但這三所大學的招生數畢竟有限,除此之外的不錯的大學,無一例外都屬首都圈大學。而非首都圈的大學則被貶稱為“地雜大”,即地方上魚龍混雜的大學。對于韓國學生來說,首都圈大學是首選,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聚集在首都圈地區,以至于這里集中了韓國近一半的大學生,這些大學生畢業之后都會選擇留下來,鮮有人會回到故鄉,導致非首都圈地區的精英不斷流失。
除此之外,醫療衛生、基礎設施等多方面,首都圈和非首都圈都存在巨大的落差,據韓國媒體報道,非首都圈的管道煤氣普及率明顯低于首都圈地區,自來水水質也較差,諸如此類。
巨大的“京鄉差異”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多問題,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,首都圈地區生活成本上升,非首都圈地區發展缺乏動力,而且還導致首都圈地區和非首都圈地區在諸多方面產生矛盾,嚴重影響了韓國社會的和諧發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