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租房:信息差帶來的門檻
現實案例
· 網站房源寫著“可商談”,到了現場才知房東“想優先日本人”。
· 中介口頭說“可以”,提交材料后卻被告知“需要日本籍保證人”,而同一棟樓的日本租客只需公司擔保。
可行做法
1. 提前問清“保證人類型”“是否接受海外保證公司”,讓中介用郵件回復,留下文字記錄。
2. 學校“學生生活課”通常有合作保證公司名單,費用約為月租一半,比四處求人更高效。
3. 若已簽約后仍被要求追加條件,可攜合同到“住宅糾紛處理支援中心”免費咨詢,多數情況下房東會收回額外要求。
二、打工:排班與評價的細微差別
現實案例
· 便利店新人培訓時,日本同事記錯條碼只需口頭提醒;留學生漏掃,店長要求寫書面說明。
· 居酒屋排班表上,留學生總是被排在周末深夜,理由是“反正你們白天沒課”。
可行做法
1. 保留排班截圖、工資條,若出現明顯差異,先用郵件詢問“是否有特別考量”,留下書面記錄。
2. 向店鋪“勞動條件通知書”核對法定上限(每周28小時),若超時,可提出調整。
3. 仍得不到解決,可帶材料去“勞動基準監督署”匿名咨詢,工作人員會電話提醒雇主,通常不會走到正式申訴。
三、日常:便利店與電車的輕聲議論
現實案例
· 排隊結賬時,收銀員用日語對后面顧客說“外國人動作慢”,聲音不大卻剛好能聽見。
· 電車空座很多,你坐下后,旁邊的人站起走遠。
可行做法
1. 當下若無危險,可輕聲回應:“すみません、聞こえました。どうすれば改善できますか?”用提問代替指責,既指出問題,也避免升級。
2. 事后若仍感不適,可記下車站或店鋪名,通過官網“顧客意見欄”留言。多數連鎖企業會電話回訪并道歉。
3. 若涉及人身攻擊或跟蹤,直接撥打“110”或聯系車站“旅客服務中心”,工作人員會協助記錄并調取監控。
四、求助渠道:先校內,再校外
1. 校內:留學生中心、學生生活課、心理輔導室,三者都提供免費中文或英文對應。
2. 校外:
· “外國人咨詢窗口”(市區町村官網可查),周一到周五有中文對應;
· “法テラス”提供免費法律咨詢,需提前預約;
· NGO如“アジア友の會”定期舉辦小型法律講座,可現場提問。
3. 同伴支持:用學校名+“international”搜索LINE群或Facebook私密組,遇到問題時先問一句“有人遇過類似情況嗎”,通常能得到經驗分享。
五、心態:把“尷尬”翻譯成“信息”
多數隱形歧視并非蓄意傷害,而是信息差或刻板印象。當你用平靜的語氣給出事實,對方往往會收回原話。記錄、求助、對話,是留學生的三件小工具。把它們放進日常背包,就像放一把折疊傘——晴天不覺得重,雨天剛好夠用。
留學不是把自己磨成“不會受傷的圓”,而是學會在棱角被碰撞時,找到最合適的回應方式。愿你帶著溫柔的鎧甲,繼續在日本的大街小巷,寫下屬于自己的光亮故事。
關于留學的問題可以隨時聯系芥末留學老師進行免費咨詢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