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課堂氛圍:從“沉默是金”到“全員發言”
多數日本大學采用小班制,15—30人圍坐可移動桌椅,老師更像主持人而非演講者。第一次上課你可能會震驚:
? 老師開場只講10分鐘,剩下40分鐘由學生提問、質疑、補充;
? 討論時大家直呼老師姓氏加“さん”,氣氛平等卻節奏飛快;
? 90%的課程要求當堂“短發表”:1張A3海報或3分鐘PPT總結上周閱讀。
適應竅門:
1 課前把老師上傳的PDF快速標色,用便簽寫3個“可爭論”問題;
2 課堂主動舉手,哪怕只說“すみません、一點質問です”,老師會立刻微笑回應,你的勇氣就得分。
二、課程難度與學分:30學分背后的“隱形規則”
研究生院普遍要求修滿30學分(約15門課),但“拿學分”不等于“聽滿課時”:
? 每門課至少2次小組報告+1次個人報告,缺一次直接減10%平時分;
? 日語授課課程若用英語提交報告,會被退回重寫,理由通常是“語言不匹配教學目標”;
? 英語授課項目(EM項目)看似輕松,實則閱讀量為日語班的1.5倍,且期末多為開放問題,評分更苛刻。
時間規劃:
開學第1周用Excel列出deadline分布圖,把“發表周”提前標紅,避免3門課同一天撞車。
三、與教授溝通:從“點頭”到“預約15分鐘”
日本教授一周只安排2次“面接時間”,每次15分鐘,門口貼著預約表。高效溝通模板:
1 郵件標題寫【ゼミ名+學籍番號+用件3詞以內】;
2 正文第一句先謝罪“お忙しいところ恐縮です”;
3 帶A4問題清單,離開時遞上“今日の指導メモ”,方便教授回憶你。
四、選課技巧:避開“四大深坑”
? 只看課名不看點數:2學分研討課可能比4學分講授課工作量更大;
? 忽略“必修テーマ”:部分課程表面開放,實際默認你已修過前置科目;
? 追隨前輩推薦:每年課程大綱微調,去年無考試的課今年可能突然加期末;
? 忘記確認語言:同一門課有日/英雙語班,選錯語言再改需教授簽字。
五、考試形式:除了筆試,還有“連續發表”
本科階段多采用期末筆試+課堂小測;研究生階段則更看重:
? 期中Poster Session:走廊里貼滿海報,老師邊走邊打分;
? 實驗課程現場操作:當場寫實驗記錄,錯一步扣一分;
? 畢業論文預答辯:提前3個月舉行,未通過者需延期半年。
六、日語授課 vs 英語授課:真實挑戰對照
日語授課:
優勢——教材與講義更新快,可直接閱讀日本一手數據;
難點——敬語、專業術語、板書草字,聽力N1也常有盲區。
英語授課:
優勢——國際期刊閱讀無障礙,同學背景多元;
難點——日本教授口音、日式英語邏輯,討論環節易跟不上。
折中方案:第1學期先選2門英語課建立信心,同步旁聽1門日語課練耳朵。
七、畢業論文/研究:從選題到答辯的“暗線”
? 選題:教授會先給“研究テーマリスト”,但熱門主題2天內被選完,建議提前準備3個Plan B;
? 研究日志:多數研究室要求每周手寫1頁A4進展報告,缺交3次視為警告;
? 預答辯:提前半年舉行,評委會現場給“赤シート”(修改清單),必須在最終答辯前全部回應;
? 最終答辯:10分鐘陳述+20分鐘問答,超時會被鈴聲打斷。
時間管理:倒排時間表,把“第一次數據跑通”定在答辯前3個月,留足修改緩沖。
八、心理調適:度過“瓶頸期”的3個方法
半年至一年半后,語言進步放緩、課程難度陡增,是留學生最危險的倦怠期:
1 每周固定“空白半天”不學習,去健身房或看展;
2 與同研究室中國前輩建立“吐槽小組”,情緒出口比埋頭硬撐更重要;
3 預約學校カウンセリングセンター,首次咨詢免費,后續每次30分鐘僅收500日元。
九、資源速查
? 語言支持:校內“Japanese Writing Desk”可免費幫改報告語法;
? 經濟支持:JASSO獎學金每月48,000日元,4月與10月兩次申請窗口;
? 學術支持:CiNii、J-STAGE可一鍵檢索日文期刊,Google Scholar設置“語言=日語”可過濾英文結果。
關于留學的問題可以隨時聯系芥末留學老師進行免費咨詢哦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