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鮮半島歷史是指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(朝鮮和韓國)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。至少10萬年前,朝鮮半島就有人類活動,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逐漸進入文明社會。三韓、濊貊、扶余、沃沮、華夏(漢人)、靺鞨(女真)、倭等族群先后活躍于朝鮮半島的不同區域,最終融合為現代的朝鮮(韓)民族;在此漫長的過程中,朝鮮半島陸續出現了古朝鮮、高句麗、百濟、新羅、伽倻、耽羅、后高句麗、后百濟、高麗王朝、朝鮮王朝等國家政權。
朝鮮半島在古代主要與中原政權、北方民族、日本列島展開頻繁的交流與沖突,在近代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與滲透,1910年被日本吞并。1945年獨立,但在美國與蘇聯的操縱下,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分裂為南北兩部分,并于1948年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。1950年爆發了朝鮮戰爭,1953年停戰后維持分裂狀態,持續對峙至21世紀。

日本殖民時代
1910年到1945年,是朝鮮半島處于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,在韓國,這一時期被稱為“日帝強占期”。在朝鮮,將1866年舍門將軍號事件到1926年金日成成立“打倒帝國主義同盟”作為近代,1926年以后為現代,其中1926年至1945年為“抗日武裝斗爭期”。大韓帝國滅亡后,朝鮮半島被日本恢復了“朝鮮”的名稱,日本設立朝鮮總督府,直屬于日本天皇,從陸軍大將(除齋藤實外)中任命的總督掌管朝鮮的立法、司法和行政大權,另一方面常駐兩個陸軍師團(第19、20師團)和兩個海軍分隊于朝鮮,與憲兵警察一起用于鎮壓朝鮮半島人民的反抗。
韓國朝鮮分裂與內戰
1945年日本投降,以北緯38度線(三八線)為界,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。三八線以南由美國軍事政府實行統治,以北則由蘇聯軍事政府實行統治。1947年2月,金日成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無產階級獨立政權——北朝鮮人民委員會,金日成被推選為委員長。另一面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在日本投降后回到朝鮮半島,作為右翼勢力領袖展開反托管運動,主張南部單獨建國。1947年秋,美國在聯合國提出朝鮮半島問題,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,要求朝鮮半島舉行自由大選,選出政府后,占領軍撤軍。1948年,選舉僅在南部舉行。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,8月15日,大韓民國宣布成立,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當選總統。北部反應迅速。9月9日,在蘇聯的支持下,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。
1950年6月,在蘇聯的支持下,金日成部隊發動了針對大韓民國政府的朝鮮戰爭,朝鮮人民軍剛開始一路勝利,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,于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在仁川登陸,朝鮮人民軍面臨被攔腰斬斷之勢,被迫撤退,并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。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協商后介入,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,幫助朝鮮向南發動戰爭。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后,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(三八線)為界,“中國人民志愿軍—朝鮮人民軍聯軍”與美國主導下的“聯合國軍”簽定停戰協定,并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于共同警備區域,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。1953年7月27日韓朝雙方在板門店簽訂休戰協議后,雙方不時都有小規模沖突,而雙方的社會、經濟發展亦迥異。